龙长海,1980年11月出生于通辽市扎鲁特旗,1998-2002年间在必赢网址bwi437物理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学习、2002年7月获学士学位;2002—2005年在黑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5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7月-2005年12月,在黑龙江电视任记者(编辑);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在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现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法、犯罪学、刑事执行法;2009年12月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到437必赢会员中心工作至今。
龙长海自参加工作以来独立主持了教育部青年基金 “俄罗斯极端主义犯罪治理及借鉴研究”一项、内蒙古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深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法律问题研究”一项、中国法学会课题“‘去苏俄化’对当代中国刑事法治的影响”一项、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俄罗斯刑法罪过理论研究”一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中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一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包括中国CSSCI来源刊物和俄罗斯国家核心刊物在内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译文多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两部,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犯罪构成理论、俄罗斯刑法、罪过理论、刑法分论等方面。
参加本次成果宣传的是八篇系列论文和三篇译文,该系列论文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2016年)。系列论文分别是《一般没收财产刑:俄罗斯经验与中国现实》,发表在《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困境及原因探析》,发表在《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2期;《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观点再商榷》,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3期;《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观点之我见》,发表在《长白学刊》2012年第5期;《俄罗斯刑法人权保障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发表在《刑法论丛》2013年第2期;《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族裔化发展态势及原因》,发表在《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1期;《特拉伊宁之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嬗变》,发表在《刑事法评论》2014年第1期;《中俄毗邻地区警务合作机制研究——基于域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视角》,发表在《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第6期。三篇译文分别是《俄罗斯联邦反恐:历史与现状》,发表在《后拉登时代国际反恐斗争的基本态势和战略》(何秉松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当代俄罗斯刑事政策:从初创到停滞》,发表在《俄罗斯学刊》2013年第2期;俄罗斯联邦预防腐败法律文化的提升,发表在《刑法与刑事司法》2014年第1卷。
该系列论文和译文,围绕着当代俄罗斯刑事法治和其对中国借鉴问题展开。新中国刑事立法大量移植了前苏联的法律制度,苏联解体之后的当代俄罗斯刑事法治也发生了转型,这种转型对我国当前刑事法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系列研究成果从当代俄罗斯刑法理论的最新发展状况、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实践和中俄刑事法治合作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俄罗斯刑事法治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从当代俄罗斯刑法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看,以犯罪构成理论为代表的苏联刑法理论仍然是当代俄罗斯刑法学说的主流,俄罗斯大部分学者都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对苏联刑法理论进行创新发展。这点与主张全面“去苏俄化”的我国刑法学界的主张不同。我国在推动新中国刑法理论的发展时,有必要全面关注俄罗斯刑法理论的发展动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对我国已经取得的成果全盘否定。就当代俄罗斯的刑事立法而言,俄罗斯一般没收财产刑制度的废除、俄罗斯刑法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俄罗斯反腐败和俄罗斯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等问题,都是值得我国刑事立法予以关注的。对俄罗斯刑事立法的发展变化的研究,能够为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当代俄罗斯的刑事司法走上了一条人权保障的正确道路。为保障人权,俄罗斯刑事司法重点从制度的构建上来完善,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此外,当代俄罗斯的刑事政策、族裔有组织犯罪的成因等问题,也是值得我国关注的。从中俄警务合作和在对方领域上本国公民人权保障的视角来研究中俄刑事法治领域的合作问题,既为中俄刑事法治交流合作、也为在对方国家的本国公民人权保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研究俄罗斯刑事法治及其对中国影响的成果基础上,本人获得了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去苏俄化”对当代中国刑事法治的影响》(课题编号:CLS(2013)D188)的立项,并于2015年9月结项,结项成果被鉴定为“优秀”等级,相关研究建议以由中国法学会提交国家相关部门。